水库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3490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史上知识水平最高的部队,是怎样一败涂地的

[复制链接]

454

主题

739

帖子

13万

积分

投资购房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135614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8-11-20 11:17:26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秀才造反,三年不成。但就是有那么一场战争,因为掺和进了高浓度的知识分子群体而显得“很文艺”,甚至被浪漫的称为“诗人的远征”——这场战争就是西班牙内战,而那群知识分子就是“国际纵队”。

1936年11月,西班牙内战中的决定性战役“马德里保卫战”打响,在这场战役中,“国际纵队”第一次出现在了防守方的战壕里,与共和国政府军共同抗击西班牙右翼叛军的进攻。由于“国际纵队”搜罗了来自全世界的左翼人士,而当时世界潮流中知识分子大多又都倾向左翼,这导致了国际纵队里“文化人”的比例高得离奇,被称为“诗人的远征”。在“国际纵队”的大兵名单里,你可以看到海明威、加缪,毕加索、罗素等一连串世界级的大知识分子。可惜的是,这帮大人物拿枪打仗的水平与其拿笔写字的水平不成正比。英勇奋战了几年之后,国际纵队随着他们保卫的西班牙共和国一起成了历史名词,而他们的敌人弗朗哥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。



西班牙内战中,参与国际纵队的女文青。

值得深思的是国际纵队参加者战后的态度。按理说,作为一支“史上最文艺的部队”,国际纵队虽然仗打输了,却完全可以在放下枪后拿起他们所擅长的笔,骂死弗朗哥政权。但是,绝大多数国际纵队的参与者,尤其是那些真正的大知识分子,在战后却选择了沉默。更邪门的是,其中不少人还经此一战从左派一跃成为了反左派——比如说乔治·奥威尔,战后短短几年内写出了著名的《动物庄园》和《1984》,成了当时小说家中为数不多的反左翼专业户。



因亲身经历过国际纵队而对左翼幻灭的乔治·奥威尔。

那么,到底是什么让这帮“诗人”产生了如此大的思想变化呢?西班牙内战其实并非简单的一场“反法西斯战争”。在20世纪30年代,整个欧洲处在“精神分裂”的状态中,各种思潮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用它们未经验证的新思想进行着种种“极端实验”。如果说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是右翼的一个极端案例,那么在西班牙上演的则是另一种极端模式——1936年掌权后,左翼共和派决心在西班牙铲除“封建遗毒”天主教会,于是全国上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“烧教堂、杀教士、强奸修女”运动。左翼上台刚四个月,就有161座教堂被烧毁,整个左翼共和派掌权时期,遭到杀害的教士、修女仅有名有姓的就有16832名,政府还对那些敢提反对意见的右派议员大开杀戒。而西班牙恰恰是一个宗教传统极端浓厚的国家,这个民族当初之所以能独立,正是因为15世纪的“基督教光复运动”。所以左翼这么一通闹下来,算是捅了马蜂窝。1936年7月,原本已经宣誓效忠新政府的弗朗哥发动叛乱,这位从海外殖民地回师的将军回国后一呼百应,短短几个月就招降了大片的南方领土。可以说,弗朗哥叛乱之所以能成功,为他准备好如此“充分”的群众基础的,绝对是西班牙共和派自己。



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“国际纵队”掺和进了西班牙极左和极右势力两派的互相残杀中。纵队中那帮头脑清楚的知识分子,当然很快就看明白了这场战争到底是咋回事儿。恰巧此时国际纵队内部还发生了内斗,残酷的现实加速了“革命热情”的冷却。于是,“国际纵队”这场史上“最文艺”的“诗人远征”,以一种很不文艺的方式悄然解散了。奥威尔事后在《向加泰罗尼亚致敬》一书中愤而揭露说:“报纸上说这场战争(西班牙内战)是‘为民主而战’,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骗局。”

西班牙内战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,从这时开始,知识界先于世界整体思潮,从之前的左翼狂热中清醒过来。因为在那场“埋葬了半个西班牙”的战争中,全世界的知识分子联合起来,却发现自己赢得的只有锁链,失去的却是整个世界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水库论坛 - 房产投资第一站 ( 沪ICP备20013621号

GMT+8, 2024-5-8 03:34 , Processed in 0.048760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